骨科專家張中南教授在《喚醒護理》一書中對于護理專業的責任與價值以及使命做出了全面的闡述,并提出了護理應當懂“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個重要問題,他著重提出了“人本位整體護理”的重要概念,對現代護理工作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要的改進方法,讓我對護士這個職業有了更為明確的職業目標,明確了自我提升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讓我看到了在這個平凡職業中的“不平凡”。
在本書第一部分“迷失的護理”中,張中南教授提出了護理缺位的“五大癥狀”,造成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后果就是“各方都不滿意”,病人覺得我們護士對他們不夠關心,醫生覺得護士沒有及時反映病人病情的變化,而護士也時常會覺得委屈、辛苦。
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一名護士需要的不僅僅是為病人打針輸液、遵從醫囑和一些常規處置,更重要的是要對病人的病情進行早期觀察,及時掌握病情的變化情況,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導,幫助他們早日康復。張中南教授在“人本位整體護理”概念中也強調,要在為病人治療傷病的同時,學會觀察,判斷與處理患者傷病的不同反應,還要盡可能地去滿足或者緩解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因為傷病而帶來的情感、功能、心理變化上的需求與感受,具體來說,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手腦并用的治療處置
護理這項工作實際上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作為一名護士,不僅要把日常需要“動手”的工作做到位,還要多動動腦,而不是簡單重復的機械式工作。張中南教授在書中強調“手腦并用”,就是要護理工作者學會觀察與評估患者病情,要學會指導和教育病人,要能夠督促引導他們做一些利于康復的訓練,還要特別注意患者心理上的“看護”,學會看、做、說、寫,手腦并用。
第二,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治療
作為一名護士,對病人“身體”上的護理是基本的職業要求,但很多時候病人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護理。很多病人在生病后心理就會變得極度脆弱,承受著來自經濟、生活、工作上的各種壓力,再加上對自身病情的擔憂,容易造成焦慮與緊張的不良情緒,這完全不利于病人的康復。心理護理就是要在平時的護理工作中多學會理解病人,通過自身的護理行為來緩解病人無助、緊張、焦慮等各種負面情緒。對此張中南教授開出了一張“療心”處方,就是要護士運用表情、語言、姿勢、動作,根據不同病人不同病情和不同的時間,進行心理上的“護理”治療。
第三,觀察監護要做到明察秋毫
在護理過程中做到明察秋毫的觀察與監護,就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平時的巡房與觀察要勤快及時,要讓病人時刻感受到安全與滿意。通過量化證據,清晰查看病人的病情變化,爭取能夠在病人體征尚處于正常范圍之內時就能提前發現病情的動態變化。這一點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同時也對我們護士職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準。
護士這個職業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一個平凡而又神圣的職業,“白衣天使”的稱號也讓我時常感到光榮和自豪。作為一名護士,我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每一個病人用心服務,然而很多時候,在不斷重復的工作中,往往會忽視護理本身的意義,看不到護理這個職業該如何提升自身專業和知識的方向。直到有幸讀到著名骨科專家張中南教授所著的《喚醒護理》一書,一切豁然開朗,也讓我對護士這個職業有了更加深刻和更加新鮮的認識,讓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而護理職業的不平凡可能就在這些平凡之中,也正是因為這些平凡才讓這一職業顯得“不平凡”,這應該就是護士這一職業的意義所在。
消化科 沈雪蓮